4月17-18日,第三届数字化发展大会暨数字经济高端峰会在上海成功召开!大会由中国计算机学会(以下简称CCF)、上海长三角商业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商创院)主办,以“数字化转型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主题。
除主论坛外,18日的分论坛也颇具亮点。其中“人工智能与大模型论坛”,汇聚科大讯飞、优刻得、声通科技、金讯数智等企业技术领袖与交通大学、东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顶尖学者,探讨大模型在垂直领域的应用瓶颈、算力优化及商业化路径,分享长三角智能制造、金融等场景的实践案例,助力企业抢占AI新赛道。
致辞:筑基算力生态,共绘AI时代发展蓝图
致辞环节,统计学者、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许宪春提出虽然AI技术已在制造、金融、医疗等生产生活领域取得显著成效,但算力基础设施不足、算法支撑能力有限制约了应用深度。他强调,只有持续提升算力水平、完善算法体系、扩大数据供给,才能推动AI大模型实现更广泛应用。
(许宪春)
商创院秘书长蒋斌在欢迎辞中回顾了数字化大会的历程:自两年前与梅宏院士达成战略共识成立数字中国论坛以来,与CCF中国数字经济50人论坛等优质资源整合,形成国内数字经济领域重要智库平台。他指出,商创院数创平台正通过"数字中国城市行"等活动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并已成立国内首个AI赋能产业实验室。数字化转型是长期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技术革命的目标是让人类文明走向更有尊严和可持续的未来。商创院将继续携手各界伙伴,以数字技术创新为引擎,为长三角乃至全国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蒋斌)
主题分享:大模型落地与产业变革实践
上海交大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小康教授发表《人机共生的新质生产力:从大模型到具身智能》演讲,他指出以ChatGPT和DeepSeek为代表的通用人工智能标志着人类正式进入人机共生时代。这一变革正在从三个维度重塑生产力范式:首先,大模型作为语言层面的通用AI,已突破图灵测试,实现多模态能力跃升。其次,具身智能(Embodied AI)正突破传统AI的"旁观式"局限。面对智能化转型浪潮,杨教授提出"宽严相济"的发展理念:技术研发需要包容试错,产业应用则需严守安全底线。优刻得科技董事长季昕华以《数字化时代Deepseek引发的变化和机遇》为题探讨了DeepSeek对行业的深远影响。DeepSeek的出现不仅提升了中国科技水平的国际认可度,还推动了中国AI产业四大变革:一是基础模型公司加速迭代和洗牌;二是行业模型迎来爆发,拥有私有数据的SaaS企业、数字化转型企业等四类公司迎来发展机遇;三是智能体和机器人应用加速落地;四是国产芯片产业迎来发展窗口期,已有21家国产芯片适配DeepSeek。
(杨小康)
(季昕华)
金讯数智创始人韩召宁从企业实践的角度探讨《基于大模型的政务服务与城市治理》,展现AI提升公共效能的潜力。他结合公司深耕12345热线及城市治理的经验,提出大模型在政务领域的九大核心能力,包括要素提取、热点分析、政策解读、坐席辅助等,通过AI技术实现从“人海战术”到“智能治理”的转型。他强调,大模型是破解“有限预算与无限需求”矛盾的关键,未来将持续深化技术应用,赋能城市精细化治理。杭州有涵智能CEO刘艺涵则从商业视角出发,解码《AI赋能下的用户价值重构》,提出传统私域运营面临“静态标签误差率高”“社群活跃度低”“数据割裂”三大痛点,导致GMV增长但用户价值流失。她提出AI驱动的破局方案:通过动态需求图谱、智能博弈策略、用户共创模式,实现精准营销与情感化服务。未来,AI将向人格化、生态化升级,但核心仍是“以技术放大人的温度”。
(韩召宁)
(刘艺涵)
圆桌论道:破解垂直领域应用难题
在精彩的嘉宾分享之余,圆桌对话也针对大模型这一热点话题展开了深度讨论。
长三角数字联盟执行秘书长高进作为主持人与东华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方志军、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高奇琦、声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欧阳一青、上海市大数据股份有限公司市场销售部副总经理刘金兵嘉宾围绕“大模型如何真正赋能产业”展开讨论,从技术适配、数据安全、商业模式等维度,探讨医疗、金融、制造等垂直领域的落地挑战与破局路径。嘉宾们达成共识:中国大模型产业发展需要建立"宽严相济"的特色路径——在技术研发阶段保持包容,在产业应用阶段严守底线,通过构建适应国情的治理体系,既释放DeepSeek等开源技术的创新活力,又确保数字化转型行稳致远。这种平衡之道,正是破解垂直领域落地难题的关键所在。
本次论坛的圆满举行为大会及数字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与会专家学者共同探索AI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论坛现场各位嘉宾热烈讨论积极交流,促进产学研用多方合作,加速创新成果转化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