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下午,“社投盟 ESG 与可持续发展共创坊”大咖对谈圆满举办!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可持续发展目标影响力指导委员会委员、社投盟主席马蔚华先生,上海财经大学滴水湖高级金融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客座教授、社投盟主席姚洋先生, 秦朔朋友圈发起人、人文财经观察家、社投盟主席秦朔先生,以及溢达集团董事长杨敏德女士共同参与对话,本次对话由社投盟副理事长、盟浪可持续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葛兴安先生主持。
嘉宾分别从宏观与金融、经济与政策、媒体与企业观察、产业与实践四个视角,围绕 ESG 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路径、企业出海挑战与机遇、可持续发展与经济效益协同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度交流与思想碰撞。
对谈不仅分享了前瞻观点和实战经验,也提出了许多对中国企业具有指导意义的实施建议,引发了在场学员的广泛共鸣与思考。

宏观与金融视角:构建良性 ESG 生态
马蔚华先生在本次对谈中深入剖析了当前国内 ESG 生态体系面临的关键挑战与发展路径,并就如何构建协同机制、填补制度空白提出了深刻见解。

图|马蔚华先生分享观点
多方协同共建 ESG 生态:一场需要合力推动的“团体赛”
在回应各方如何形成合力促进 ESG 健康发展时,马蔚华先生强调,良好的生态系统建设需要政府、企业、评级机构和社会监督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政府应当发挥引领作用,”他指出,“一方面要推动建立符合中国国情且与国际接轨的 ESG 标准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强市场监管。”他认为,标准制定需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通过不断迭代完善,形成既科学又可行的规范体系。
对于企业角色,马蔚华先生强调:“企业不能将 ESG 视为负担或单纯的合规要求,而应当将其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企业需要将 ESG 理念真正融入公司治理、战略规划和日常运营中。”
谈到第三方评级机构,他认为其应当发挥桥梁作用,评级机构既要推动企业贯彻落实政策要求,也要通过专业、公正的评估,为市场提供可靠的投资参考。当前亟需培育具有公信力的本土评级机构,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评价体系。“各方需要相互协调、相互扶持,共同完成这场 ESG 发展的马拉松。”马蔚华先生总结道,“只有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驱动、社会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ESG 才能在中国真正落地生根。”
直面三大制度空白,以创新思维完善 ESG 投资生态
在剖析当前国内 ESG 制度体系存在的空白时,马蔚华先生肯定了中国 ESG 发展的蓬勃势头,但也呼吁要冷静思考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首先是信息披露质量亟待提升:“当前最大的瓶颈在于信息披露,”马蔚华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虽然披露 ESG 报告的企业越来越多,但多数还停留在‘无害披露’阶段,避重就轻、报喜不报忧的现象仍普遍存在。”他认为,缺乏统一的、透明的、有效的披露标准,导致信息全面性和可靠性不足,投资者难以据此做出准确判断。
第二点是国际接轨面临挑战,他特别强调了与国际标准接轨的重要性:“我们缺乏能够与国际对话的权威、公正、透明的统一评级制度。如何在保持中国特色的同时,让国际社会认可我们的 ESG 实践,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他建议,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既吸收国际经验,也向世界讲好中国 ESG 故事。
最后是市场激励机制不足。“市场上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都还不够完善,”马蔚华先生分析道,“即使企业进行了 ESG 创新实践,也缺乏统一的验证标准和权威的第三方评估机构来认可这些努力。”他指出,这导致企业缺乏持续改进 ESG 表现的内在动力。
经济与政策视角:ESG与国家战略协同共振
姚洋先生在对谈中从宏观经济视角指出,ESG 与可持续发展已被置于中国宏观经济战略的核心位置,与“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高度协同,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内生组成部分。

图|姚洋先生分享观点
全球化变局下的企业应对与 ESG 新机遇
姚洋先生强调,当前国际关系动荡、关税政策调整及全球产业链重构,的确为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外部不确定性。面对这一变局,企业更应主动将 ESG 从“外部约束”转化为“竞争内核”,通过持续的技术与管理创新,增强供应链韧性和资源利用效率,在全球低碳转型中抢占产业制高点。
他特别指出,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正在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人工智能不仅显著提升生产力,更在资源优化、能耗管理、环境监测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帮助我们更高效地组合和利用资源。真正具备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技术和企业,才能够在新一轮全球规则重构中立于不败之地。”
构建中国 ESG 新范式:从“接轨”到“引领”
在新经济全球化重塑的背景下,姚洋先生认为中国应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一方面,应真诚借鉴、稳步接轨国际 ESG 体系中具有共识性的标准与做法,保持与全球市场的沟通与互信;另一方面,也要立足发展中国家实际,倡导更具包容性和阶段性的可持续发展路径,积极参与甚至主导更具多元代表性的国际标准制定。
“我们应当把国际社会的压力转化为内在的发展动力,”姚洋先生强调,“即便外部环境存在不确定性,也应继续高举 ESG 和可持续发展旗帜,将其作为推动制造业转型、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别人犹豫退缩,我们更要坚持做下去。”在他看来,推进 ESG 不是负担,而是为中国发展开辟新赛道的重大机遇。通过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度融入产业政策、企业战略和创新体系中,中国不仅能够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也能够在全球可持续治理中贡献中国智慧、提出中国方案。
媒体与企业观察视角:构建中国本土ESG叙事
秦朔先生基于其长期对企业发展的深度观察,指出在中国企业“出海”步伐持续加快的背景下,ESG 不仅成为国际通行的“语言”,更是规避贸易壁垒、提升品牌价值、稳定供应链的核心工具,是企业构建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路径。

图|秦朔先生分享观点
ESG 助力出海:从合规挑战到价值赋能
针对 ESG 如何具体帮助中国企业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市场顺利发展,秦朔先生分析认为,在不同市场中,ESG 呈现出差异化要求,但也蕴含巨大机遇。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中资企业往往面临更高的 ESG 期待。“对方不仅要求引入最先进、环保的设备与技术,还非常注重社区沟通、劳工权益保护及本地贡献。企业必须学会与在地社群、非政府组织建立信任,实现共赢共生,而不能仅依赖政府间协议。”
而在欧美成熟市场,企业则需应对更严格的 ESG 审查和潜在的价值观碰撞。“一些机构戴着‘有色眼镜’审视我们,甚至以投诉和所谓证据制造阻力。”秦朔先生指出,“面对这类挑战,企业唯有系统提升 ESG 透明度和绩效水平,建立规范的信息披露和危机应对机制,才能有效化解误解,获得多边金融机构和国际投资者的信任。”
从“走出去”到“走上去”:ESG 塑造可持续品牌形象
秦朔先生坦言,目前真正具备成熟 ESG 认知和实践的中国出海企业仍属少数。“我们虽有产业和产品优势,却在品牌形象和可持续叙事上存在短板。国际媒体极其看重具体且实际的 ESG 行动和案例,而非宏大口号。”他强调,ESG 能够实质性帮助企业降低海外运营风险、获得绿色融资便利、提升消费者认同,最终实现从“走出去”到“走上去”的品牌跃升。
讲好中国 ESG 故事:实践先于表述,共赢促进理解
对于如何构建中国自身的 ESG 叙事体系,秦朔先生认为这是一个紧迫且重要的命题。他指出,中国在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等方面的大量实践,本身就是 ESG 理念的生动体现。“我们要把中国的这些主题与实践转化为国际社会听得懂、愿意听的 ESG 故事。”因此他呼吁,媒体和中国企业应主动承担起传播责任:“不能只做不说,更不能说而不做。要用真实、有说服力的案例进行国际交流,展现中国发展的内生力量和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贡献。”
有效的 ESG 沟通,必须走向基层、走向实践、走向共赢。秦朔最后强调:“ESG 不是包装出来的故事,而是做出来的信任。政府、企业、媒体、社会组织需共同辅助,形成良性循环,让中国的 ESG 主张国内外都能理解、接受、认同。”
产业与实践视角:传统制造业的ESG蜕变
杨敏德女士分享了溢达集团在传统制造业中践行 ESG 的深度思考与宝贵实践经验,揭示了 ESG 如何从理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竞争优势。

图|杨敏德女士分享观点
危机中的韧性之道:以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开辟新路
面对国际市场的风云变幻与行业面临的特定困难时期,杨敏德女士指出,溢达集团凭借深厚的 ESG 底蕴展现出卓越的韧性,成功开辟了新的发展路径。对于此,她分享了一个具体案例:通过大力推进工厂自动化,并非简单地“机器换人”,而是将一线员工转化为技术工人,减少他们进入高温、高噪音车间的频率。“自动化不是为了替代人,而是为了保护人。”她强调,“目标是提升人的生产力、尊严和安全性,这是 ESG 人本关怀的真正体现。”这一转型不仅大幅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和能耗管理水平,更将 ESG 融入了生产制造的每一个环节,使其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前瞻眼光与战略转变:ESG 是长期价值的基石
杨敏德女士强调,早在 ESG 和可持续发展成为流行词之前,其就已经融入溢达的企业基因。谈及这份前瞻性,她将其归因于一种根植于责任的管理哲学:“作为管理者,要想管好员工,首先要照顾好员工。要真诚地关照他们,建立互信,履行对员工的全方位责任和承诺。”
她认为,企业领导者要将 ESG 从“成本”或“合规要求”转变为创造长期价值的核心战略,就必须看到其超越账面的深层意义。这体现在日常实践中,例如溢达集团通过技术创新来改善员工劳动条件,提升用工效率;甚至细致到关注食堂膳食健康,与员工健康意识教育,由内而外全方位帮助员工建立更健康的饮食习惯——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都在提升员工归属感与企业效率。
落到实处:让 ESG 成为可被感知的信念
杨敏德女士坚信,ESG 绝非做表面文章,必须落到实处,最终目标是:“让每一位来到企业园区,了解到企业的人都能切身感受到 ESG 的体现,并由此产生信任”。她从管理实践中总结道,真正的 ESG 管理,始于处理好与员工、社区和环境的关系,建立贯穿供应链的互信和责任体系,自下而上,由内及外。正是这种将理念转化为行动、将行动转化为信任的实践,才能最终锻造出企业难以被复制的长期竞争力。
在后续的互动环节,对于中小企业 ESG 可行性路径建议的问题,杨敏德女士提出:“精益管理的本质是学习如何减少浪费来增大利润,同时尊重员工,并让他们相信你——这本身就是 ESG 的践行。” 她认为,传统制造业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革新,完全能够蜕变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标杆行业。而对于厂二代可持续转型建议,杨敏德女士也分享了她的具体做法和核心理念:“可以尝试想象自己以后会对后代说些什么,越是面对困难,越要坚守底层价值观。”
本次大咖对谈汇聚多元视角,与会学员踊跃提问,涵盖 ESG 转型、中小型企业 ESG 实践路径等多个维度,不仅深化了参会学员对于 ESG 理念的认知层次,更为中国企业迈向可持续未来提供了清晰的行动指引与深厚的思想动力。